集团动态 News Information

【一带一路】大咖告诉你:“一带一路”企业的风口在哪里?

发稿时间:2016-08-15


主题为“命运共同体、合作新格局”的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2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101个国家的212家媒体参会


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

善于创新思路 抓住机会出彩
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企业要善于发现、把握机会。
机会在于创新思路。企业应秉承“一国一策”“一城一策”或者“一市一策”,适应具体国情、结合民族特色,不能照搬中国既有的商业模式。比如,万达去印度投资,前5年都按照国内成熟的商业模式进行,但一个项目都没落实。后来,结合印度城市土地紧张的现实和当地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现状,万达在市郊搞大型新开发区,对电、水、污水处理、通讯等基础设施重新规划,最终赢得了印方的首肯。
机会在于基础设施。“一带一路”沿线人口过亿的国家,大概能创造百万亿级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为此,万达改变了在国内既有的成功商业模式,不只做零售终端供应商,也不只做五星级酒店,而是成为基础设施投资商。
机会在于服务业。“一带一路”这个风口下的企业机会,来自大宗商品、制造业,但更多来自服务业。目前万达已和法国欧尚集团合作,共同投资35亿欧元在巴黎市郊建设占地80公顷、能够创造1.3万个就业机会的超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此外,万达还并购了全欧洲最大的电影院线公司,并在伦敦拿到了一个酒店项目,将打造全欧洲最好的高端酒店。
“一带一路”连接四海,企业家要看到机会,要看到与众不同的机会,为企业成长增添新的活力。

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崔殿国

连接繁荣梦想 助力互联互通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也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最具代表性的产业集团之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突破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快捷舒适、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中国高铁的重要标签。目前,中国中车已为10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服务,并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建成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要实现“一带一路”的繁荣发展,各国、各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尤显重要。绿色安全、快捷舒适、运载量大的轨道交通,无疑是最现实、最经济和最可靠的选择。我们愿意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成为实现互联互通的桥梁、连接繁荣梦想的纽带。
高铁不仅大大缩短各个经济体的空间距离,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带动电子、信息、建筑、新材料、旅游等相关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长足发展,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为各国共同繁荣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中车将主动担当国家使命,加强与各方合作,力争发挥先锋队、主力军的作用。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

做好金融服务 积极落子布局
中国华融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大型非银行金融企业。2009年以来,中国华融加大市场化转型力度,坚持“听党的话,跟政府走,按市场规律办事”的经营理念,实现了经营业绩稳健快速增长,发展成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实现利润最多、金融牌照齐全、总市值最高”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大型金融控股企业。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金融业在新常态下实现创新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华融坚持“创新+稳健”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新平台、新模式、新路子,充分发挥资产经营管理主业和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积极落子布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未来,中国华融将坚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全面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业务平台、产品服务、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队伍建设”等“八大创新”,深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对接,努力打造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在内地“一带一路”前沿区域的新平台布局,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

传扬工匠精神 驶向深远“蓝海”
把握“一带一路”的机会,中国企业“走出去”靠什么?靠的是技术、品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把“三个转变”落实好,制造业要靠脚踏实地。
20年来,格力坚守专业至上的理念,一直在做空调。从制冷到制热,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目前,能源问题日益凸显,节能环保成为企业追求的价值取向。空调企业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机器既为人类生活带来舒适,也能节约能源,留住绿水青山?我们一直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研发投入,不断研究消费者想要的、社会进步需要的。如今,通过不懈的努力,格力终于发明了光伏空调,并拥有专利。去年,光伏空调销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九位,引领中国空调市场进入多元化时代。
有人问,手机是“红海”,格力为什么往这个“红海”里面钻?我们认为,企业是否有技术、有创新力,是决定驶往哪片“海”的根本。企业无论去哪个领域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诚信理念的滋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认为这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出风采的关键。
“一带一路”为企业打开了视野,只要把消费者的利益摆在首位,并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个部件,我们一定能做出好产品,驶向更深远的“蓝海”,为“中国制造”赢得更多喝彩和掌声。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剑秋

整合两个资源 提升产品质量
伊利是唯一进入全球乳企8强的亚洲乳制品企业。从2005年开始,伊利在全国实施“织网计划”,通过精耕渠道、智能制造、质量和服务升级等组合拳,持续稳居国内乳品市场龙头地位。
“一带一路”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智慧资源,这两大资源也是伊利推进国际化战略的着眼点:
一是整合自然资源,通过不同方式和“一带一路”沿线黄金奶源带进行合作。目前伊利已携手意大利乳企斯嘉达,整合了欧洲阿尔卑斯山麓的优质奶源,推出了高端进口乳制品“培兰”;在新西兰投资30亿元,建立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这些举措增强了我们对产业链上游的管控能力,从源头上保证品质。
二是整合智慧资源,集聚全球顶尖科技,将创新贯通全产业链。目前伊利已在荷兰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和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升级中国母乳数据库;与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和天祥集团合作,对标国际标准;通过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计划,集聚“一带一路”沿线权威专家,共同开展营养健康、食品安全等课题的研究。
伊利依托“一带一路”推出的安慕希、托菲尔等产品,在2015年零售额分别增长460%、921%。“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拓展了市场空间,也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必须深谙产业特点、分析沿线禀赋、融合沿线资源,从而提升全产业链水平。

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林芝

让绿色发展理念走向全球
凯迪生态专注生物质行业25年,已经拥有世界最前沿的生物质发电技术,创新了燃料收购模式,同时在林地流转、电厂工程设计建设、灰渣利用、冷链、农产品物流以及生物质合成油等上下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由于燃料来自田间地头,生物质能源行业与农村、农民、农业天然对接,又可以有效地实现“精准扶贫”。
“凯迪模式”不仅可满足能源需求,保护自然环境,还能实现贫困人口的增收发展。目前,该模式正在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创造更多民生福祉。
在越南,凯迪通过国际公开竞标形式中标的冒溪电厂项目是越南迄今为止已投运的单台CFB锅炉容量最大的电厂。该项目较合同工期提前3.5个月完工,创造了越南电建史上的奇迹。
在广西,由凯迪生态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的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公司依靠先进的生物质合成油技术,在北海市规划建设200万吨规模的生物质燃油厂。
“凯迪模式”已引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正在南南合作国家积极推广。南南合作国家,大多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在发展经济、消灭贫困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对各国至关重要。为了让绿水青山永驻“一带一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凯迪生态将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先进的生物质技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走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艳松

“引进来”与“走出去”齐头并进
近年来,蒙牛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将自身成功打造为国际知名品牌。2013年,蒙牛停止所有新厂建设,实行规模化与科学化养殖、数字化管理并设置严格检测管理标准,避免了盲目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同时,把“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布局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抓手,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供给效率。
蒙牛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将研发中心设立在美国、丹麦和法国,并在美国设立苜蓿草工厂,在新西兰设立婴儿奶粉工厂,让中国消费者也可以喝到中国公司在新西兰生产的优质奶粉;今年6月,蒙牛与拉萨市城关区政府签署了共建奶场和加工厂的深度合作协议,将充分利用西藏独特的环境和稀缺的资源打造纯净健康的产品;7月中旬,蒙牛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签署合作协议,生产“壹清”牌清真食品,服务穆斯林市场,并带动周边多个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新渠道,探索出可持续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蒙牛的眼界更为开阔,灵活看待供给与需求,不仅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还填补了诸如清真乳品等市场空白,与“一带一路”沿线机构与企业实现了合作共赢。蒙牛积极与国际乳品巨头合作,股东结构逐步走向国际化,引入了国际一流的人才与管理系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红豆集团党委副书记 王竹倩

打造国际产能合作共赢样板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由红豆集团主导,联合多家中柬企业在西哈努克省共同发起创建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项目,旨在把中国优势企业迫切走出去的意愿与柬埔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经过8年多的开发建设,西港特区已具备了产能合作的有利条件:一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临近柬埔寨唯一的国际深水港码头及西哈努克国际机场。二是劳动力成本低廉。三是贸易环境宽松,可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给予的特殊贸易优惠政策及额外的关税减免优惠。四是生产、生活配套环境完善,能基本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特区首期5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五通一平”,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员工宿舍、集贸市场等设施业已建成,柬方设立“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西港特区现已引入来自中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102家,74家已生产经营,为当地解决就业1.4万人。截至目前,区内累计实现总产值约3.7亿美元。
围绕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西港特区将加快步伐,努力打造国际产能合作共赢的样板。预计再用3年时间,将累计引进企业达200家,全区年产值将超过30亿美元。全部建成后,成为有300家企业入驻、10万名产业工人就业、20万人生活的宜居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