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News Information

混凝土外加剂领域的风口在哪里?【行业调研万里行07】

发稿时间:2015-11-16
导读:砼行革命者又一福利来袭!“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商品混凝土‘转型与升级’交流大会”调研组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交流会。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为调研成果征集可靠的依据,本文章通过专家教授的观点解析,为大家呈现行业的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在新常态下如何正确选择外加剂?
 
廉慧珍表示,新常态是好事,是机遇,是发展的新起点和新高点。它要有可持续性、高质量、稳定发展。新常态下外加剂企业要深层次学习、思考与研究:
 
要思考主要矛盾
外加剂、水泥、混凝土施工四方谁和谁的矛盾是主要的?
各自本身的矛盾是什么?
外加剂本身又有什么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外加剂发展的道路是什么?
聚羧酸外加剂不好用的原因?
水泥、外加剂、混凝土、成型工艺的施工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谁适应谁?
选择外加剂的标准是什么?
现在与过去的对比,问题出在哪里?
如何确认拌和物坍落度损失的解决方法?
如何使实验室和现场结合?
 
除了要思考以上问题,更重要是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廉老以83岁的高龄还在为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不愧于行业的前辈、专家。
 

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
 
慕尼黑工业大学J. Plank教授:致力于推动中国聚羧酸减水剂技术的创新
 
慕尼黑工业大学素有“诺贝尔奖制造工厂”之称,常年排名德国第一,在世界也排名前列。J. Plank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是世界公认的聚羧酸减水剂研究前沿阵地。近年来,他致力于推动中国聚羧酸减水剂技术的创新。会上,J.Plank教授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现状及未来”主题演讲中,用大量的试验数据和视频演示分享了其实验室关于最新PCE的研究成果——新的单体和结构,解释了PCE与水泥的适应性、剖析了混凝土含泥问题,并介绍了一个比较典型的德国混凝土搅拌站关于聚羧酸减水剂的应用情况。
 
慕尼黑工业大学J.Plank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科技大学刘娟红教授:“循环流化床灰对聚羧酸减水剂吸附机理研究”
 
刘娟红教授通过净浆流动度、TOC吸附、红外光谱等试验,研究循环流化床灰对聚羧酸盐减水剂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其影响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能的机理,并提出加入无机盐以此改变硫酸根离子及氧化铁的含量来提高循环流化床灰与聚羧酸盐减水剂之间的适应性。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娟红

香港科技大学李宗津教授: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李教授就纳米科技在混凝土微观结构研究中的情况,提出了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建筑建材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高韧性高延性水泥基材料,如:薄壁低频吸波材料、水泥基压电传感器;新混凝土——无温升混凝土;新技术——3D打印技术等,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热切关注!
 
无温升混凝土的途径可以通过减少氢氧化钙的数量、增加贝利特含量、添加相变材料、配合使用吸热材料等方法。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宗津

同济大学教授孙振平:减水剂分子的吸附量与初始和经时的净浆流动度均呈现正相关规律
 
从灰色关联指数来看,减水剂分子的吸附量与初始和经时的净浆流动度均呈现正相关规律。而掺加助磨剂组分磨制的水泥,水泥颗粒表面性质的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减水剂分子吸附情况;水泥的早期水化进程也是影响经时流动度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与助磨剂组分本身对水泥水化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不同水化产物的形态对减水剂分子的吸附情况也有显著影响。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振平
 
外加剂技术协会左彦峰博士、建科院高级工程师高春勇
北京工业大学刘晓教授

看了以上学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外加剂领域最新发展趋势,您是否感觉很烧脑呢?这也许就是外加剂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正所谓站对了风口,猪也可以飞起来!您是否已经把握住时机站对了风口呢?或者还在盲目的寻找机会?一切的困惑,我们将在12月10日召开的“冬天里的一把火”——2015年全国商品混凝土“转型与升级”交流大会为您一一击破!
 
更多资讯,尽在12月10日广州“冬天里的一把火”——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商品混凝土“转型与升级”交流大会。我们将不断更新和分享更多精彩调研讯息,欢迎持续关注!
 

扫二维码,关注大会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