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News Information
C60高强混凝土配比设计优化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某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工程,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负1层至地上4层墙、柱等主要承重构件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坍落度为180~220mm,混凝土浇筑方式为汽车泵送,初步统计共需C60混凝土约5000m3,混凝土拌和站距施工现场约5km,运输时间约30min。本工程混凝土技术要求如下:(1)保坍。由于C60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坍落度损失问题;(2)性能稳定性。主要包括强度、工作性能两个方面,C60混凝土对材料、环境及施工工艺较为敏感,必须高度关注;(3)降粘。为保证C60混凝土工作性能,便于浇筑施工,混凝土出厂坍落度应为240mm,其损失速率为10mm/h。对于保坍、降粘这2方面的控制,主要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实施控制。
选择性能优良的水泥、矿粉、外加剂、水等原材料,合理调整水胶比、砂率、粉煤灰等级有效提高混凝土强度及性能,并通过强化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等各环节质量控制,实现混凝土质量稳定性控制。
2.1原材料
(1)水泥:采用P·O42.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为28.3%,比表面积为361m2/kg,3d、28d抗折强度依次为6.1MPa、9.6MPa,抗压强度依次为30.2MPa、51.2MPa,初、终凝时间分别为181min、267min,通过标准试验检测其安定性满足要求。
(2)矿粉:采用S95矿粉,比表面积433m2/kg,7d、28d活性指数分别为84%和102%,流动度比为100%。
(3)粉煤灰:采用F类Ⅰ级粉煤灰,细度为9.8%,用水量比93%,烧失量1.07%。
(4)砂石:选用人工砂,细度模数为2.7,石粉含量为4.2%,MB值0.75;5~25mm连续级配碎石,压碎值为4.5%,含泥量为0.2%。
(5)外加剂:采用AN4000标准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其减水率为28%。
(6)水:普通饮用水。
2.2配合比
按照JGJ55-201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相关要求实施配合比设计。经混凝土试拌配合比及相关检测数据,采用配合比为水泥426kg/m3、粉煤灰53kg/m3、矿粉53kg/m3、砂689kg/m3、石1033kg/m3、外加剂10.60kg/m3、水胶比为0.31、水156kg/m3;最终检测28d抗压强度为78.30MPa,达到了设计要求,作为工程实际应用理论配合比。
按照最新实施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测标准,对混凝土拌合物实施检测;并结合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标准,对混凝土强度实施检测。混凝土试件规格为100mm×100mm×100mm,通过具体试验得出换算系数为0.95。
3.1水胶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采用确定的理论配合比,对水胶比为0.33、0.31、0.29这3种条件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检测,先后实施6次平行检验,得到3种水胶比条件下混凝土28d标准抗压强度,具体检测结果为:1)水胶比0.33时,28d抗压强度值为68.70MPa,极差12.20,标准差为3.30;2)水胶比0.31时,28d抗压强度值为79.20MPa,极差11.40,标准差为3.20;3)水胶比0.29时,28d抗压强度值为85.20MPa,极差10.10,标准差为3.10。通过以上检测结果能够看出:特定条件下,降低水胶比,可显著提升混凝土抗压强度,保证结构承载性能。
3.2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根据确定的理论配合比,对砂率分别为37%、40%、43%、45%条件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工作性能进行检测,先后连续实施6次平行检验,得到不同砂率混凝土28d标准抗压强度及工作性能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特定条件下,砂率越大,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越低;最佳砂率为40%,该条件下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小、流动性强便于施工。
3.3粉煤灰级别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根据确定的理论配合比,选用Ⅰ级、Ⅱ级粉煤灰进行拌和,先后连续6次进行平行检验,得到两种粉煤灰级别条件下混凝土28d标准抗压强度及工作性能试验数据,具体见表2。
由表2可知:Ⅰ级粉煤灰拌制的混凝土强度高、流动性大、坍落度损失小,便于施工。
4.1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质量控制。C60混凝土强度及性能受材料及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确保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防止混凝土质量不达标。原材料进场时应进行严格检查。
1)水泥主要检查温度、比表面积。
2)粉煤灰主要检测细度、色泽、烧失量等指标。
3)矿粉主要检测比表面积、色泽、温度。
4)外加剂主要检测减水率、含气量及坍落度等指标。
5)砂主要检测级配、纯度、细度模数等。
6)碎石主要检测级配、含泥量、压碎值等指标,以确保所有指标符合要求。对于C60混凝土原材料应单独存放、专料专用。
(2)配合比控制。技术人员应根据混凝土配合比料单对生产配合比实施校核。
(3)开盘鉴定。混凝土拌制前试验检测人员应对砂石含水量进行测定,技术人员应对生产配合比实施优化,确定施工配合比,并科学控制水胶比。
(4)拌和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拌和时间、温度等各项指标,确保满足规范要求,且应保证拌和站运行状态良好。
(5)出厂检测。混凝土出厂时,应逐车检测坍落度等指标,确保性能良好。
(6)现场检测。混凝土生产厂家应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跟车进行检查,各车应配备不少于20kg相同类型的减水剂,方便进行坍落度调整;混凝土放料前,应快速旋转罐体60s,确保混凝土均匀性。
4.2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质量控制
(1)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钢筋、模板实施全面检查,确保达到混凝土浇筑条件,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
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钢筋、预埋件实施检测,确保位置、数量、型号、间距等相关指标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2)模板工程检查主要针对模板位置、拼缝、垂直度、平整度、稳定性等进行检查,确保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2)混凝土浇筑前应提前24h与混凝土拌和站沟通,提报混凝土浇筑计划及方量,并进行书面技术交底,明确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严禁私自加水,确保混凝土坍落度满足要求。
(3)混凝土浇筑应均匀、连续进行,中途停顿时间不能过长。若必须停止时,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施工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振捣,并采用托板进行收面抹压,防止产生干缩变形;同时外检人员应加强与拌和站联系,确保混凝土供应及时,确保不断车、不压车等现象,避免混凝土等待时间过长形成冷缝。
(4)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作业,振捣密实度高、速度快、效果好。而针对密封性较高的门窗周边振捣,应采用人工敲击、插捣等方式进行振捣,以有效避免造成破坏。
(5)实行质量验收及样板先行制度。为有效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应严格执行工序验收及样板先行制度,严格控制各道施工工序,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坚决做到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针对施工质量不达标的工序坚决予以返工处理,以保证施工质量。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防止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混凝土开裂,影响结构强度和承载性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防止水分散失过快,并起到保温作用,防止混凝土产生干缩裂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若产生裂缝应根据裂缝程度科学采取修复措施。
(7)坍落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混凝土工作性能,因此施工中应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坍落度满足要求;同时,应严格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为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应保持混凝土运输车罐体始终处于滚动状态,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混凝土运至现场后,泵送前应快速旋转罐体,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后再进行卸料,若现场检测坍落度不达标,应加入适量减水剂,搅拌均匀后再进行卸料,禁止私自加水。
(8)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抹压收面,以有效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防止产生裂缝。同时混凝土收面时,应严格控制表面平整度,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4.3混凝土浇筑后期养护质量控制
C60高强混凝土由于水泥用量较大,内部水化反应强烈,温度上升较快,导致水分大量散失,为有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避免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
当建筑结构墙、柱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模板拆除作业,拆模后及时采用毛毡、棉被进行覆盖,并进行浇水养护,确保棉被始终处于湿润状态;顶板浇筑完成后及时采用满铺塑料薄膜、毛毡方式进行覆盖并洒水养护,养护时间至少为14d,以达到最佳养护效果。
综上所述,混凝土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根本,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加强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等各环节质量控制,能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以延长使用年限。结合某小区配套学校项目施工实践,对C60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及质量控制展开综合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1)利用试拌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生产、施工,通过试验检测证明,混凝土拌合物相关性能符合施工标准要求。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外观质量、色泽满足标准要求。
混凝土试件标养28d后其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28%~142%,同养28d后强度均超过71.1MPa,建筑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2)特定条件下,降低水胶比,可显著提升混凝土抗压强度,保证结构承载性能。
(3)特定条件下,砂率越大,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越低;最佳砂率为40%,该条件下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小,流动性好,便于施工。
(4)Ⅰ级粉煤灰拌制的混凝土强度较高,流动性大,坍落度损失小,施工更方便。
文章来源:文章来源建筑技术开发,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