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News Information
8种常见的混凝土性能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建议收藏
一、混凝土的泌水和离析
配制流态混凝土时,若黏聚性和保水性不佳,混凝土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分离,即离析;若拌合水析出表面,则为泌水。泌水常为离析前兆,离析则易导致分层,增加堵泵风险。
原因及对策:
-
砂率偏低或细颗粒含量少:提高砂率,降低含泥量,合理砂率确保工作性和强度。
-
胶凝材料总量少:增加粉煤灰掺量(特别是低强度大流动性混凝土),提高保水性。
-
石子级配差:调整级配,单一粒径石子应提高砂率。
-
用水量大:提高外加剂减水率或掺量,减少用水量。
-
外加剂掺量过大:减少外加剂或增加增稠、引气组分,增强粘聚性。
-
水泥熟料水化:复合增稠、早强组分改善保水性。
-
矿渣粉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提高水泥或粉煤灰用量,减少矿渣粉,或更换水泥品种。
二、混凝土的滞后泌水
混凝土初始工作性良好,但一段时间后(如1小时)出现大量泌水。
原因及对策:
-
真实砂率低:提高砂率,增加真实砂含量。
-
细颗粒含量少:增加掺合料用量。
-
石子级配不合理:提高砂率2-5%。
-
水泥、掺合料泌水率大:更换材料,增加外加剂增稠组分。
-
粉煤灰品质不佳:更换粉煤灰。
-
低/高强度等级混凝土:采用引气剂、提高胶凝材料用量或调整外加剂。
-
罐车存水:装灰前排放存水。
-
不明原因:改变外加剂配方或综合措施。
三、混凝土的异常凝结
-
急凝:混凝土迅速凝结,原因可能包括水泥出厂温度高、石膏不足、外加剂与水泥不兼容、热水直接接触等。
-
凝结时间过长:整体或局部严重缓凝,原因多为外加剂不当或掺量过多,或现场加水、搅拌不均等。
对策:
-
调整水泥温度、石膏含量,选择合适的外加剂。
-
控制外加剂掺量,避免现场加水。
四、混凝土“硬壳”现象
浇筑后表面“硬化”,内部未凝结,伴有裂缝,多发生在炎热干燥季节。
对策:
-
调整外加剂配方,避免使用易导致硬壳的组分。
-
使用粉煤灰替代矿粉。
-
初凝前二次振捣消除裂缝。
-
加强养护,避免直射,采用喷雾、洒水等措施。
五、现场坍落度大于出机坍落度
原因:
-
使用氨基磺酸盐类外加剂。
-
外加剂中缓凝组分多或后期反应剧烈。
-
配合比不当导致泌水。
-
罐车存水。
对策:
-
通过试验室试配调整。
-
严格控制外加剂掺量和用水量。
-
清理罐车存水。
六、坍落度损失突然加快
原因:
-
外加剂减水组分变化。
-
池中外加剂沉淀。
-
水泥成分变化。
对策:
-
调整外加剂组分或掺量。
七、“析盐”现象
原因:
-
温差影响。
-
硫酸钠掺量超标。
-
混凝土碱含量高。
对策:
-
控制硫酸钠掺量。
-
选择合适水泥。
八、干燥环境不适宜使用火山灰水泥
原因:
火山灰水泥在干燥环境中水化反应不充分,易产生“起粉”现象。
对策:
-
干燥环境中避免使用火山灰水泥。
综上所述,混凝土性能问题的解决方案需综合考虑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外加剂使用及施工养护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与性能。